文|听文
编辑|大树
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的知识基础
研究资源网络理论的学者因关注的焦点不同,故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不同的理论分支,其中包括强/弱关系理论、结构空洞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
这些理论囊括的基本内容共同构成了资源网络理论的主要内容。
资源网络理论是随着网络概念提出并得到广泛探讨后,才被相关学者引入到社会学、传播学、管理学等研究领域。
其形成经历了20世纪50-60年代的初具雏形、70-80年代的逐渐发展、90年代后的不断丰富与完善等。
目前,资源网络理论已形成具有清晰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式等基本要素的理论体系。
这里旨在梳理资源网络理论的基本内容,并分析在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中,如何与资源网络理论的研究内容高度吻合。
资源网络理论发展初期,学者主要关注作为社会资源网络基本分析单位的各种联结及其特性。
根据格兰诺威特弱关系理论的观点,组织或个人在与其他组织或个人发生关联时,因关系亲疏和所处位置的不同。
造成两者之间的互动频率、感情深度、亲密程度以及互惠程度等方面的显著差异。
根据这四个维度,组织或个人的社会关系有了强弱之分。
一般而言,互动频率越高、感情越深、信任度越强以及互惠程度和范围越广,两个行动者之间建立的关系就为强关系;
反之,两者之间建立的关系就为弱关系。
在强关系和弱关系区分基础上,格兰诺威特在1982年进一步提出了连接组织或个人之间关系的路径,即桥的概念。
他具体分析了何种情形下容易在两个行动者之间建立联系。
通常,强关系中的两个行动者因为诸多方面的相似性更容易建立联系,而差异较大的不同行动者之间却很难产生关联。
但他也指出,弱关系中的两个人可依靠各自强关系中的资源来建立联系,如两个原本没有交集的人,会因为彼此的朋友相互认识而产生关联。
在格兰诺威特看来,弱关系在社会资源网络中发挥的作用比强关系要大。
在弱关系中,个人关系的联结范围更广,联结个体更多样,获取的信息和资源也更丰富,因此更能影响组织或个人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资源基础理论应用到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中,强调应充分利用科技企业孵化器所拥有的有形的、无形的资源,加速科技企业的成长。
而科技企业孵化器所拥有的这些资源都具化为其提供的孵化服务,包括孵化设备、咨询、培训等。
所以对孵化服务的能力、效果问题成为该理论视角下的主要议题。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科技企业孵化器提供的知识产权服务、知识互动服务。
科技企业的价值增值在于知识的分享,所以孵化企业之间的知识创造、知识涌现、知识分享也是资源基础理论框架内的重要议题。
进一步讲,知识的涌现和分享直至增值在于孵化企业的自主学习,通过共识、吸收、积累,才能量变发展为质变,形成科技创新。
科技企业孵化器能为在孵企业提供场所、服务和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主要指组织成员基于共同的目标、爱好、价值取向等建立的关系网络。
有学者指出,个人在社会资源网络中获得有价值的资源主要是通过各种渠道维持和建立社会关系。
由于个人所处位置、关系强度、社交能力的不同,个人在社会资源网络中获取资源的能力并不相同。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任何组织或个人在与外界产生联系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组织、个人产生关联,形成不同的社会关系。
这些不同的社会关系通过不同的联结形式会形成多种复杂、甚至交叉重叠的社会关系链,进而构成了社会资源网络。
在这个过程中,组织或个人产生的各种关系,以及不同形式的联结,构成了社会资源网络最基本的组成要素。
科技企业孵化器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包含政府、孵化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投资者等。
已经由传统的“地方政府-科技企业孵化器”二级治理模式转变为多中心治理的格局。
在这种多元化的社会结构中,社会资本成为产生协同绩效的关键变量。
社会资本具体包含信任、规范和网络等机制,网络包含科技企业孵化器内部关系网络和外部关系网络,两种网络类型都对科技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巨大影响。
而实现这种网络结构的优势就在于网络节点之间的相互信任,信任是产生合作绩效的润滑剂,而规范则是保证关系网络中信任的可持续性。
由利益相关者理论衍生的“三螺旋理论”成为研究创新创业的一个新理论视角。
政府、学校和企业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彼此相互影响但又相互制约,非线性式推进社会发展;
政府颁布和推行的政策举措能帮助形成和夯实高校和企业合作的关系基石,并给予学校和企业协同发展的社会空间;
各国具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色彩,所以需要探索出符合自身发展的政府、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互动发展模式。
“三螺旋理论”的应用分为两个运行系统,一个是围绕创新而形成的系统闭环,以产品创新为主线,为实现产品创新而进行各种资源的整合;
另一个是围绕创业展开的系统闭环,主要是整合政府、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运行机制和资源支持维度影响着组织创新。
目前,“三螺旋理论”将“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运行模式分为三种:
一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模式,这种模式强调政府的指引、主导和控制,企业和高校成为辅助创新创业的角色;
二是放任主义模式,强调政府、学校和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三者之间不存在合作关系或者合作的关系较为微弱;
三是“重叠模式”,也是目前较为主流的模式。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也聚焦在这一种模式上,这种模式也更契合“三螺旋理论”的核心意义。
它类似于前两种模式的混合,而在这种模式中高校占据了较为重要的角色。
国内关于“三螺旋理论”的应用主要聚焦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这也契合了“三螺旋理论”中“重叠模式”的核心要义。
并且,政府、高校和企业之间具有合作的需求基础,政府需要创新创业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高校需要输出创新创业人才以实现自身价值,企业更是需要创新创业人才实现组织创新和经济效益。
国内研究的眼光不仅聚集在自身的发展进度。
从创新企业的存续角度,较高的教育程度、较低的税率、较低的房价和更广泛的医疗保险覆盖范围。
都增强了创新企业成立的条件,而政府支持和资本进入提高了企业的可持续性;
同时,大学与产业研发之间的交互作用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可持续性,教育程度在降低死亡率和增加出生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国内外“三螺旋理论”的对比,可发现国内“三螺旋理论”研究还处于引入和应用阶段。
所以,深化“三螺旋理论”本土化研究的转向在于从应用到创新。不同的应景场景使用不同的三螺旋模式,“重叠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为成熟的应用,
另一个转向是从关注“三螺旋理论”内部关系,到关注外在影响要素。